造價+法律,是造價發展的必然方向嗎?
?隨著時代不斷前進,技術改革日新月異,項目復雜度不斷增加,合規要求也一并提高了,這樣造價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機遇與挑戰并存,造價管理不再僅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涉及到法律風險管控。于是,近幾年造價與法律融合,成為了新潮流,延展到了各層級。
我今年也加入了法律學習大軍,但是說實話,個人時間有限,做題太少,最終客觀題都名落孫山。現在都說造價行業太卷,所以我當時是想考上法律之后,我就轉行當律師,最不濟就是還干造價,那也是造價+法律,也該比現在強。
也是這次經歷,讓我開始考慮:我的造價職業方向是什么?到底有沒有必要一定要考法律?轉行當律師就不卷了嗎?造價+法律,就一定更能適應現在的大環境嗎?造價+法律的這種新模式,有什么意義,能給我們帶來什么?
如果說造價在一定狹義層面是事后管理,那加持法律更能解決問題。比如結算工作,因為合同約定不明或者未約定到位,又或者是因為現場管理不善,導致結算爭議問題頻出,那到最后就是求助法律解答,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
造價合約,其實也造價+法律,屬于事前管理,提前規避風險。有人說合同很簡單,不就是網上一搜或者以前的模板拿來改改就行了,這只能說明他還停留在抄抄寫寫的階段,并沒有理會編制合同的精髓,這樣也很容易出現大大小小的毛病,在結算時就會全部體現出來,往往都是對結算不利,要虧本的。一般合同會有相關專業的人員審核或編制,這樣出現的風險和問題會大大降低,因為專業人員會根據行業規范和經驗來進行專業判斷,這樣即使不經過法務或律師審核問題也不會太大,當然,這就要求造價人員要具備一定的法律常識,但也不是一定要通過法考證明自己的法律知識。
其實我們在遵循法律的大前提下,按照行業規范做造價工作。很多規范并沒有在法律里規定,比如竣工驗收單、詢價單、工程量確認單等要蓋章,那都蓋資料章行不行?有法律規定一定要蓋公章嗎?我們都知道結算要用竣工圖,有法律規定一定要用竣工圖嗎?
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也不是法律規定,只是行業習慣,行業規范約定俗成。很多事情都是前輩們總結的經驗,在不違背公序良序的情況下都是合法合規的,法律也總不能全部條條框框全部寫出來,我們得有自己的立場,得有自己的核心。
造價行業現在也很卷,不僅僅是能干好造價就行,還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比如法律,會計,稅務,招標等等,能成為全才最好,適應力肯定更強。但是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業業有限,真的都要去學嗎?我覺得如果有時間有精力,愿意學就去學,但是沒有時間沒有精力,主要專心做好手下的工作,多多思考也是可以的,重要的是要有自己內核,自己得有主心骨。
郭晶晶講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相信,不管身在哪個領域,無論是職場或家庭,只要能穩住自己的核心,就能活得既淡定又強大。現在因為時代的快節奏原因,很多人都比較浮躁,焦躁不安,對于造價人也一樣,但我想說:無論外面的喧嘩多大,你的對手有多強大,你都不應該被擾亂,重要的是做好自己,守住自己的核心。真正的強者總是高深莫測,不顯山不露水,他們默默朝著心中的目標前進認準了目標,就只管努力,在沉默中,厚積薄發,成熟強大。我們要在不穩定的命運中,找尋最穩定的自己。成年人的世界,不如意之事一件接一件,弱者怨天怨地,強者主動破局。修煉強大的內核,把被動人生轉化成主動進擊,成為自己人生的節奏大師是強者所為。
當下沒有不卷的行業,造價行業的發展也沒有固定的模式,我們要放下焦慮,只管深耕自己的專業,守住自己的核心,適當提升自身軟實力,也一樣能適應環境。關于造價+法律,是否是造價發展的必然方向,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體會,歡迎各位同行分享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