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嵌理壁巖藝術
在江南較小庭院內掇石疊山,有一種最常見,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在粉墻中嵌理壁巖。正如計成在《園冶》卷三的《掇山·峭壁山》中說道:“峭壁山者,靠壁理也,借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也。理者相石皴紋,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圓窗,宛然鏡游也。”這類處理在江南園林中很多見,有的嵌于墻內,猶如浮雕,占地很小;有的雖于墻面脫離,但十分逼近,因而占地也不多,其藝術效果與前者相同,均以粉壁為背景,恰是一幅中國山水畫,通過洞窗,洞門觀賞,其畫意更濃。蘇州拙政園海棠春塢庭院,于南面院墻嵌以山石,并種植海棠、慈孝竹,題名海棠春塢。
中國園林刻意追求詩情畫意,這便是最好的佐證。這種藝術處理手法,占地少,花錢也少,效果還好。
二、點石成景藝術
點石于園林,或附勢而置,或在小徑盡頭,或在空曠之處,或在交叉路口,或在狹湖岸邊,或在竹樹之下。要求高低錯落、自由多變,切記線條整齊劃一或簡單地平衡對稱。多采用散點或聚點,做到有疏有密、前后呼應、左右錯落,方能產生極好的藝術效果。如在粉墻前,宜聚點湖石或黃石數塊,綴以花草竹木。這樣,粉墻似紙,點石和花木似筆,在不同的光照下,形成一幅幅活動的畫面。
嘉樹之下,宜點以玲瓏湖石或頑石。在梅邊點石,則宜古;松下點石,則宜拙;竹旁點石,則宜瘦;芭蕉點石,則宜頑。只有如此,方能達到園林藝術的效果。在河流溪澗,林下花徑,山腳山坡,池畔水際,散點數石,或斷或續,或橫臥或直立,或半含土中,如天生的一般。
不同的石種于園林又可產生不同的園藝效果。為了表達春天的意境,常用竹子,配置豎瘦的石筍,青竹雖直,但低彎的尖梢使石筍藏其身而露其頭,產生虛實的變化,以此表達春意;在植以四季常青的桂花,給人以青春常在的感覺。夏天的意境,則多用玲瓏四通的湖石,構成深澗絕谷、峭壁危峰、山腳清流環繞、山頂喬木繁蔭、盤根垂蔓等清意幽深的意境。秋天則采用黃石來創作其峰峻峭之勢、其色蒼古之貌,創造出山石聳立、氣勢磅礴的意境。冬天多采用色澤潔白、石體圓渾的雪石,疊置于墻的北惻,產生出積雪未化的藝術效果。
廳堂前后疊筑假山,旨在點綴,貴在玲瓏生趣,切記滋蔓蕪雜。正如計成在《園冶》卷三的《掇山·廳山》中寫道:“或有嘉樹,梢點玲瓏石塊;不然,墻中嵌理壁巖,或頂植卉木垂蘿,似有深境也。”
選擇石峰形體,要注意凹與凸、透與實、皺與平、高與低的變化。玲瓏剔透的山石,混合自然,容易構成蒼涼廊落、古樸清礦、妙極自然的特點,在配以得體的竹木,使得“片石多致、寸石生情”,既有綠意,又有情趣。
三、獨石構峰藝術
獨石構峰之石,大多采用玲瓏剔透、完整一塊的太湖石,并需具備透、漏、瘦、皺、清、丑、頑、拙等特點。由于其體積碩大、因而不易覓得,需要用巨金購的。園主往往把它冠以美名、筑以華屋,并視作壓園珍寶。
上海豫園有塊僅次于蘇州留園冠云峰的巨石——玉玲瓏,相傳為宋代花石綱遺物,玉玲瓏高5.1米,寬2米,重5000多千克,上下都是空洞,賽似人工雕刻。亭亭玉立,石顯青黝色,猶如一支生長千年的靈之草,堪稱天工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