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最終沉降量的推算。
根據實測的沉降—時間曲線,可以推算各個觀測點的最終沉降量,一般為填至設計標高、預壓1 個月、預壓3個月等時間段,最終沉降量S ∞與不同時期的實測沉降量St 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不同時期沉降能達到的固結度U及殘余沉降量等指數。對軟基的施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一般而言,加載至設計標高后沉降固結度能到85%,超載預壓3個月后能達到93%~ 95%,因此,軟基施工至少要保證3 個月的堆載預壓時間,方可考慮卸載要求。
(3)橫向沉降分析。
根據實測數據分析:AK1+180 斷面左、中、右三個點的地表最大沉降分別為922 mm、970 mm、935 mm,可以看出路基橫向沉降基本均勻,這與該段全斷面采用土工格柵及袋裝砂井處理一致性有關,但總體上來說,沉降量大體隨著荷載的增加而增大,停載后隨時間的增長而變小,橫向呈現盆狀沉降特征,這與中間承受荷載大兩側較小,因此中間沉降大,兩側沉降較小的理論基本吻合。
4 總 結
在軟土路基施工時,通過測定地表沉降量可以根據數據調整填筑速率,預測沉降趨勢,確定預壓卸載時間,提供施工期間沉降土方的計算依據等,是一個要求系統性、完整性、科學性的測設過程,因此,要十分重視項目沉降觀測方案及成果分析。
(1)觀測過程要規范嚴謹,數據要及時復核和整理,發現異常和差錯,則當天重測。
(2)通過測量顯示,使用袋裝砂井和土工格柵處理后軟基地段,最大沉降(970 mm)比設計沉降(12 要小很多,這表明袋裝砂井和土工格柵提高該段地基剛度和減少了地基應力有關。其中在使用換填處理后軟基地段,沉降數據基本監測不出來。
(3)一般超載預壓3 個月后固結度才達到93%~ 95%,沉降基本穩定,因此至少要保證3 個月的加載預壓,方可考慮卸載要求,若工期不緊,最好預壓觀測6 個月以上。
(4)加載后3 ~ 6 個月的觀測數據要準確整理,制成下沉回歸收斂曲線,可直觀的顯示沉降穩定與否,作為卸載的依據。
(5)整個觀測期間發現觀測過程中,還出現某個測量數據在一個值之間徘徊現象,估計是觀測整理過程的平差誤差,對此處理基本可認為是該時間段的觀測穩定,沉降很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