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五”規劃的西部開發總體規劃明確指出,交通建設是西部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第一要務。同時,環境保護工作也成為西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種情況下,除了要保證工程質量外,如何處理好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使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是擺在西部地區交通部門面前的重大課題。
高速公路建設對環境的破壞主要有,道路的高挖低填造成的上下邊坡裸露,施工中在道路沿線隨意設置取料取棄土場和材料堆放場地,施工車輛任意碾壓草場等。半干旱地區的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很難自然恢復。例如挖方形成的邊坡,多年后依然無法生長任何植被,如果不加以防護,不僅影響道路景觀還會危及行車安全。在傳統觀點中,邊坡作為道路景觀最為直接的載體,是高速公路四大綠化(中央分隔帶綠化、立交區綠化、邊坡綠化、防護帶綠化)部分之一,也是道路綠化的難點。
本文結合丹東至拉薩國道主干線老爺廟至集寧段高速公路工程建設邊坡生態恢復項目,對半干旱地區邊坡生態恢復難點進行了分析。 一、研究區域自然概況及工程介紹
1、研究區域自然概況
工程所在興和地區的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半干旱氣候,冬季、夏季分別受蒙古高原和大陸低氣壓控制,氣候呈明顯的大陸性,具有寒暑劇變的特點。年均降水量397mm,極端最高降雨量630mm,極端最低降雨量237mm,年蒸發量為2036.8mm,是年降雨量的5倍。年降水分布不平衡,冬春雨雪少。年均日照2872小時,年平均氣溫4.2℃,有效積溫2100-2600℃,通常11月上中旬開始封凍,凍土層深度一般在110-140cm,次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解凍。無霜期95-130d。該地區風速較大,大風日多,年平均風速3.7m/s,大風日數年平均45d,多發生在冬春季節,導致土壤風蝕沙化。
該地區地帶性土壤主要是栗鈣土。當地植被屬于以針茅和冷蒿為代表的典型草原植被類型,自然覆蓋度均在60%左右,其代表自然過程以物理和化學過程為主,生物過程微弱,結構簡單,物質能量傳輸較弱,對環境的依賴性極強。使它們對環境變化的抗逆性極差,對人類活動的承受力較低,系統本身的恢復能力較弱,這些都構成了內蒙古生態環境脆弱的基礎和前提,是生態環境退化的重要原因。
據當地退耕還草還林工程調查,每年移栽的一年生山杏苗的成活慮只有30%左右,受當地區氣候條件限制,進行生態恢復尤其對邊坡綠化和恢復來說存在較大難度。
2、工程介紹:
本工程路段為第1合同段和第2合同段k273+680-k294+943標段(起于內蒙古自治區與河北省交界的老爺廟,止于內蒙古烏蘭察布盟興和縣城南),采用厚層基質噴附技術實施生態防護施工,第一期施工為2004年5月1日至2004年8月10日,共23個坡面;第三期施工為2005年5月1至2005年8月11日,共計38個坡面。工程施工本著恢復與重建植物根系生長發育層的目的,為植物生長發育提供可持續的養分和水分保障,從而恢復與重建邊坡植被。工程施工后一個月植物完全覆蓋坡面,施工兩年后建植的坡面植物群落與周邊自然植被相互融合。 二、難點分析
1、邊坡土質
該施工路段全程長約21km,道路上的路塹邊坡走向主要為南向坡和北向坡,坡面總計61個,坡度約50o~65o,最大坡高約40m。坡面物質組成為巖石、砂礫石、黃土、紅粘土等。硬度大于30mm。原始邊坡在降雨、融雪、凍脹,及其它形式的風化等作用下,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沖刷、落石、滑坡、流動崩坍等現象。
表1 土樣分析結果
路塹邊坡均為開挖山體裸露出的原始母質,表1是在施工邊坡不同位置上采土樣化驗的結果。
分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