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景觀綠化是公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是國土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搞好公路景觀綠化工作對于國務院提出的“綠色大通道建設”戰略決策的實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劃設計作為前期工作對于公路景觀綠化的成功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結合近幾年從事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實踐經驗,有如下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屬于“景觀設計學”的范疇,在西方景觀設計史上,早期的發展一直以崇尚富裝飾性的外來植物和規則式園林形式為特色,較東方傳統景觀設計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強的征服自然的色彩。但是隨著近年來環境的日益惡化,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設計思想開始形成并迅速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至今,中西方景觀設計領域涌現出眾多設計理論和設計思想,我國將這些理論和思想消化吸收后,應用到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1自然式設計
自然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公路景觀充分融入自然環境中,創造和諧、自然的新景觀。
1.2鄉土化設計
鄉土化設計是通過對擬建公路及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并反映當地的景觀特色。反映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主要是在植物選擇上遵循“鄉土樹種為主”、“適地適樹”的原則。
1.3保護性設計
保護設計是指對公路路域內的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通過合理設計減少公路建設對自然的破壞,以保護現狀良好的生態系統。
1.4恢復設計
恢復設計是指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運用多種科技手段來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公路建設所形成的取棄土場的綠化恢復即屬于此范疇。
在取、棄土場堆置達到設計標高后,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恢復和改善土地生產力,可對其進行整治利用。整治后的土地可以通過種植樹林和植草,改良土壤,復墾后可作為農業用地或林業用地。
將生態設計思想應用到公路規劃設計領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大師I·L·麥克哈格教授(1920-2001)在20世紀60年代所做的美國里士滿林園大路(parkway)路線選線與景觀規劃。
1969年,麥克哈格先生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一書,該書提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與人共享的人造生態系統的思想,并進而提出生態規劃的概念,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和技術,即計算機輔助疊圖分析法(“千層餅”模式)。這種規劃以景觀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用于生態方式。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之上,也體現在人類精神文明與文化知識的持續發展之上,體現在如何保持、保護、弘揚民族精神與文化之上。人類在走向更高文明的過程中,文物古跡、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的保存、保護和永續利用同物質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同樣重要。它是現任留給后代的最珍貴的遺產。公路建設本身是我們創造出的人文景觀,它同其周圍的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個四維的景觀環境。它既有形、聲、色、光等使用方面的物質環境,同時又有歷史遺產、社會生活、視覺感受、場所特征、形象符號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環境。公路建設要研究如何保護延續這種環境,并能很好的開發、利用和欣賞這種環境。
傳統的公路邊坡防護一般首先考慮采用工程防護措施,生物防護僅僅作為工程防護的附屬,只起到點綴美化的作用,而且在設計階段預留給生物防護的工程費用十分少,施工時往往造成杯水車薪的窘境,只能靠建設單位““自籌資金”來解決;同時,還存在為追求所謂的“景觀效果”,盲目采取不合適的植物防護措施,建置單一外來景觀草種群落,追求短期的景觀效果,而時間稍長外來草種便被當地野草吞噬殆盡,給建設資金造成巨大的浪費的現象。
形成上述認識誤區的根源在于沒有認清公路邊坡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相結合的辯證關系及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
首先,公路邊坡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邊坡防護離開工程措施最根本的穩定問題就無從談起,但單純依靠工程措施,又難以解決邊坡水土流失加劇、景觀效果欠佳的難題。只有在充分、科學分析邊坡地質構造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工程與植物相結合的措施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其次,邊坡防護植物的選擇應按自然規律辦事,遵循“適地適樹(草)”、“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盡量避免采用單一的草種進行綠化,應大力提倡草灌結合的立體防護措施,同時在草種的配比上以鄉土草種為主,多種草種進行配比混播,在滿足邊坡防護的前提下,結合考慮景觀效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及新的思想手法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們近幾年的設計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4.1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應用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最初為解決地理問題而起,至今已成為一門涉及測繪學科,規劃設計、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1963年加拿大測量學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這一術語,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個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CGIS),并用于自然資源的管理和規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提出了較完整的系統軟件SYMAP。進入70年代以后,由于計算機軟硬件水平的提高,促使GIS朝著實用方向迅速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GIS,在自然資源管理和規劃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80年代后興起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地理信息的傳輸時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它的應用從基礎信息管理與規劃轉向更復雜的實際應用,成為輔助決策的工具,并促進了地理信息產業的形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規劃設計作為前期工作對于公路景觀綠化的成功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結合近幾年從事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實踐經驗,有如下心得體會與大家交流,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生態設計(可持續發展)是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發展趨勢
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屬于“景觀設計學”的范疇,在西方景觀設計史上,早期的發展一直以崇尚富裝飾性的外來植物和規則式園林形式為特色,較東方傳統景觀設計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強的征服自然的色彩。但是隨著近年來環境的日益惡化,以研究人類與自然間的相互作用及動態平衡為出發點的生態設計思想開始形成并迅速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至今,中西方景觀設計領域涌現出眾多設計理論和設計思想,我國將這些理論和思想消化吸收后,應用到公路景觀綠化設計工作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1.1自然式設計
自然設計與傳統的規則式設計相對應,通過植物群落設計和地形起伏處理,從形式上表現自然,立足于將公路景觀充分融入自然環境中,創造和諧、自然的新景觀。
1.2鄉土化設計
鄉土化設計是通過對擬建公路及其周圍環境中植被狀況和自然史的調查研究,使設計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并反映當地的景觀特色。反映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主要是在植物選擇上遵循“鄉土樹種為主”、“適地適樹”的原則。
1.3保護性設計
保護設計是指對公路路域內的生態因子和生態關系進行科學的研究分析,通過合理設計減少公路建設對自然的破壞,以保護現狀良好的生態系統。
1.4恢復設計
恢復設計是指在公路景觀綠化設計中運用多種科技手段來恢復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公路建設所形成的取棄土場的綠化恢復即屬于此范疇。
在取、棄土場堆置達到設計標高后,為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恢復和改善土地生產力,可對其進行整治利用。整治后的土地可以通過種植樹林和植草,改良土壤,復墾后可作為農業用地或林業用地。
將生態設計思想應用到公路規劃設計領域最著名的例子是美國著名景觀設計大師I·L·麥克哈格教授(1920-2001)在20世紀60年代所做的美國里士滿林園大路(parkway)路線選線與景觀規劃。
1969年,麥克哈格先生出版了《設計結合自然》(DesignWithNature)一書,該書提出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建造與人共享的人造生態系統的思想,并進而提出生態規劃的概念,發展了一整套的從土地適應性分析到土地利用的規劃方法和技術,即計算機輔助疊圖分析法(“千層餅”模式)。這種規劃以景觀垂直生態過程的連續性為依據,使景觀改變和土地利用方式適用于生態方式。
2、延續歷史文脈、弘揚民族文化是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重要使命
可持續發展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不僅體現在物質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之上,也體現在人類精神文明與文化知識的持續發展之上,體現在如何保持、保護、弘揚民族精神與文化之上。人類在走向更高文明的過程中,文物古跡、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的保存、保護和永續利用同物質資源和自然資源的保護同樣重要。它是現任留給后代的最珍貴的遺產。公路建設本身是我們創造出的人文景觀,它同其周圍的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個四維的景觀環境。它既有形、聲、色、光等使用方面的物質環境,同時又有歷史遺產、社會生活、視覺感受、場所特征、形象符號等精神方面的文化環境。公路建設要研究如何保護延續這種環境,并能很好的開發、利用和欣賞這種環境。
3、公路邊坡綜合防護技術的研究為景觀綠化設計注入新的活力
傳統的公路邊坡防護一般首先考慮采用工程防護措施,生物防護僅僅作為工程防護的附屬,只起到點綴美化的作用,而且在設計階段預留給生物防護的工程費用十分少,施工時往往造成杯水車薪的窘境,只能靠建設單位““自籌資金”來解決;同時,還存在為追求所謂的“景觀效果”,盲目采取不合適的植物防護措施,建置單一外來景觀草種群落,追求短期的景觀效果,而時間稍長外來草種便被當地野草吞噬殆盡,給建設資金造成巨大的浪費的現象。
形成上述認識誤區的根源在于沒有認清公路邊坡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相結合的辯證關系及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規律。
首先,公路邊坡工程防護與植物防護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邊坡防護離開工程措施最根本的穩定問題就無從談起,但單純依靠工程措施,又難以解決邊坡水土流失加劇、景觀效果欠佳的難題。只有在充分、科學分析邊坡地質構造特點的基礎上提出工程與植物相結合的措施才是唯一的解決途徑。
其次,邊坡防護植物的選擇應按自然規律辦事,遵循“適地適樹(草)”、“生物多樣性”的原則。盡量避免采用單一的草種進行綠化,應大力提倡草灌結合的立體防護措施,同時在草種的配比上以鄉土草種為主,多種草種進行配比混播,在滿足邊坡防護的前提下,結合考慮景觀效果。
4、信息時代公路景觀設計技術的發展趨勢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技術及新的思想手法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公路景觀綠化設計的發展趨勢,結合我們近幾年的設計實踐,有以下幾點體會:
4.1GIS(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的應用
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地理信息系統)是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發展起來的新技術。它最初為解決地理問題而起,至今已成為一門涉及測繪學科,規劃設計、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的交叉學科。1963年加拿大測量學家R.F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統這一術語,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個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統CGIS),并用于自然資源的管理和規劃。不久,美國哈佛大學提出了較完整的系統軟件SYMAP。進入70年代以后,由于計算機軟硬件水平的提高,促使GIS朝著實用方向迅速發展,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先后建立了許多專業性的GIS,在自然資源管理和規劃方面發揮了重大的作用。80年代后興起的計算機網絡技術使地理信息的傳輸時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它的應用從基礎信息管理與規劃轉向更復雜的實際應用,成為輔助決策的工具,并促進了地理信息產業的形成。
分頁:[1] [2]